全国辅助用药目录对“神药”下手
全国辅助用药目录对“神药”下手
12月1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做好辅助用药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首次把辅助用药监控提高到国家卫健委监管层面。笔者通读文件后认为,以下几点需引起注意——
降低医保费用
辅助用药目录为什么要上升到国家级层面?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患者用药负担。刚刚结束的“4+7”集采,其实也是这个目的。医保局通过进口抗癌药谈判、“4+7”带量采购,估计还有下一步的基本药物集采价格联动,砍价正酣,一个个“重磅炸弹”扔进医疗市场。卫健委也不甘落后,出手整治辅助用药,和医保局遥相呼应,这是打的组合拳,目的很明确:降低医保费用,惠及用药群众。
医疗支出巨大,医保资金有限,怎么办?近年的相关政策都指向一个方向:医保更希望把有限的钱花在刀刃上,花在更具价值的产品和技术上,比如质量更高、更具性价比的药品和器械、创新型产品、国产替代进口产品。而不是把钱花在低质、可用可不用的产品上。
谁是责任主体?医疗机构是辅助用药临床应用管理的责任主体,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辅助用药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这项工作和医院政绩考核挂钩。
按年销售额筛选
纳入国家辅助用药目录的标准是什么?同时满足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看药品说明书和临床指南,凡是在说明书和指南中有“用于辅助治疗……”都要纳入。第二个标准看什么?年度使用金额,2017年12月1日-2018年11月31日,由多到少排序,医保费用花得多的就进目录。那么,有没有回旋余地?余地不大,文件要求适度从紧,严格筛选。
目录数量怎么确定?每个省原则上不少于20个上报,国家会根据每个省上报的20个,结合国家医保在每个品种上花费金额的大数据综合排序,形成国家版辅助用药目录。各省要制定不少于国家目录的省级目录。二级医疗机构还要在国家和省级目录基础上增加本机构辅助用药目录,不过没有限制数量。从数量上来看,这次各排名靠前的辅助用药估计要一网打尽。
年度计划早安排
一旦榜上有名,会享受什么待遇?1.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对中标品种进行重点监控,医师和药师双向监管,医师不得滥用,药师要做好监管,目的是持续提高合理用药。2.辅助用药应用情况纳入医疗机构绩效考核,重点考核这些品种的使用量和使用金额,发现不合理使用,后果很严重。
什么时候开始执行实施?时间紧,任务重,越快越好。各省在2018年12月31日前报送,国家目录公布后10个工作日内,各省公布省目录,留给企业的时间不多了。
医药行业销售都是临床占大头,第一终端打个喷嚏,第二、第三终端都要感冒。国家采取组合拳,重拳出击公立医院药品市场,对OTC和第三终端市场影响深远。比如一线用药降价对OTC和第三终端销售的二、三线用药会产生什么影响?国家对仿制药价格打压和对辅助用药限制,公立医院品种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企业品种结构在新形势下如何调整?销售队伍如何重组、裁撤、补充等。又到年底,药企在做2019年销售预算、制定营销策略的时候,这些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作者:郑佩 来源:医药经济报
版权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